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與作家有約---方文山
臺灣花蓮人,著名的華語流行歌曲作詞人。早期曾在臺灣桃園為水電工,但由於對電影的喜愛,故以其自稱為「曲線救國」的方式,自製一本歌詞大全並向唱片公司自薦,並最終得臺灣藝人吳宗憲賞識簽約。由於早期和周杰倫一同合作,並建立深厚交情,故儼然成為了周杰倫御用詞人,甚至和周杰倫一同組建JVR唱片公司,並共同製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愛在西元前》,《忍者》《雙截棍》《龍拳》《東風破》《七里香》《夜曲》《髮如雪》《菊花臺》《青花瓷》等等。可以說,周杰倫的成功和方文山有分不開的關係。
方文山的作品特色,有強列的『畫面感』,使人如看電影一般。不同於一般詞人,情境分離。他擅長在歌詞中融情入景,如《愛在西元前》中『祭司 神殿 征戰 弓箭 是誰的從前/喜歡在人潮中妳只屬於我的那畫面/經過蘇美女神身邊 /我以女神之名許願/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方文山擅長『中國風』的歌詞,掀起古詩詞融入現代歌詞的風潮。其中和周杰倫的共同作品中,如《東風破》《髮如雪》《菊花臺》《千里之外》便是其代表作。在其作品中,常用一些極具古文特色的詞類活用修辭法,如用形容詞作動詞使用。具體例子如《七里香》中:「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 及《髮如雪》中「你髮如雪/淒美了離別 。」方文山亦在歌詞中『用典』,引用古代作品。如《髮如雪》中「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出自《紅樓夢》第九十一回,《縱淫心寶蟾工設計,布疑陣寶玉妄談禪》的「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又如《菊花臺》中「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便化用李白《月下獨酌》第一首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句子。李白指月,人,影共三人,而方文山化用其意,指在湖面上,剪不斷的影加上孤獨的自己在湖面成雙。
姓名:方文山
生日:1969/01/26
星座:水瓶座
血型:A
學歷:成功工商
現職:華人版圖出版社總編輯/JVR(傑威爾)唱片公司
專長:作/填詞、編劇、寫作
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 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妳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妳眼帶笑意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妳妳隱藏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妳在潑墨山水畫裡 妳從墨色深處被隱去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妳眼帶笑意
髮如雪
狼牙月 伊人憔悴我舉杯 飲盡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櫃 惹塵埃是非緣字訣 幾番輪迴妳鎖眉 哭紅顏喚不回縱然青史已經成灰 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只戀妳化身的蝶妳髮如雪 淒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邀明月 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妳髮如雪 紛飛了眼淚我等待蒼老了誰紅塵醉 微醺的歲月我用無悔 刻永世愛妳的碑啦兒啦 啦兒啦 啦兒啦兒啦啦兒啦 啦兒啦 啦兒啦兒啦銅鏡映無邪 紮馬尾妳若撒野 今生我把酒奉陪
千年之戀
誰在懸崖沏一壺茶 溫熱前世的牽掛而我在調整千年的時差 愛恨全喝下歲月在岩石上敲打 我又留長了頭髮耐心等待海岸線的變化 大雨就要下風 狠狠的颳誰 在害怕海風一直眷戀著沙 你卻錯過我的年華錯過我新長的枝枒 和我的白髮蝴蝶依舊狂戀著花 你卻錯過我的年華錯過我轉世的臉頰 你還愛我嗎我等你一句話一生行走望斷天崖 最遠不過是晚霞而你今生又在哪戶人家 欲語淚先下沙灘上消失的浪花 讓我慢慢想起家曾經許下的永遠又在哪 總是放不下啊 輪迴的記憶在風化 我將它牢牢記下海風一直眷戀著沙 你卻錯過我的年華錯過我新長的枝枒 和我的白髮蝴蝶依舊狂戀著花 你卻錯過我的年華錯過我轉世的臉頰 你還愛我嗎我等你一句話
一盞離愁 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後 假裝妳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 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 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 浪跡天涯難入喉 妳走之後 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 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 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 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 我的等候 妳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 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 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妳走過荒煙蔓草的年頭 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淺論鍾理和與<草坡上>
壹、前言
鍾理和<草坡上>出現在國中國文課本中,這位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即使貧病交迫,時時和死神搏鬥,仍不忘記用他那柔軟善良的心,寫下人世間的種種溫馨。此文完成於西元一九五○年十二月,他正值三十六歲,原本應是年輕力壯的時期,卻被肺結核折磨得瀕臨死亡,同年六月,甫動完胸腔整形手術,拿去六根肋骨,一般人若逢此巨變,莫不是自怨自艾或是意志消沉頹廢,而他竟然執筆寫下這溫馨動人的篇章,不帶一絲自憐與怨懟,全文充塞著他對生命的關懷與憐憫。這不禁令筆者好奇:是怎樣的身世背景,塑造出作家如此堅毅又充滿人文關懷的人格特質?在歷經種種的人生磨難之後,作家又是秉持著怎樣的生命意識,去堅持他坎坷的寫作之路?至於<草坡上>一文的藝術價值更是筆者欲一探究竟的重點。本文試著朝這三個方向去探索鍾理和的文學世界,也盼望能作為教師教授此課的參考資料。
貳、鍾理和的身世背景
一、身世
(一)出生的環境
鍾理和祖籍廣東省梅縣(嘉應州),西元一九一五年誕生於屏東縣高樹鄉的廣興村(大路關),此地依著大武山,臨著荖濃溪,面對台灣海峽,乃一偏僻純樸的農村,這對作家自然質樸性格的形成,應具深刻的影響。
父親鍾鎮榮(又名鍾蕃薯),具有不甘於平凡的個性,改變世代務農的家風,還雄心壯志的經營許多事業,例如:「糖業、火礱、杉木行、汽車貨運行、磚窯廠、香蕉外銷業等等,商行遠達大阪、天津、上海等地。」(《鍾理和全集》)父親豐富的生活閱歷,自然影響到家中成員的思想,形成大家也想到外面闖蕩的欲望。尤其父親對原鄉--梅縣的觀感,也深深影響了鍾理和,楊照的<抱著愛與信念而枯萎的人--記鍾理和>一文中曾提到:「在<原鄉人>中他寫到:『父親敘述中國時,那口吻就和一個人在敘述從前顯赫而今沒落的舅舅家,帶了二分嘲笑、三分尊敬、五分嘆息。』事實上我們在鍾理和的作品也讀出了那五分嘆息。他對大陸、對中華民族的印象是相當失望的,其程度大概和寫《波茨坦科長》、《亞細亞的孤兒》時的吳濁流不相上下。」(《聯合文學》,1994.12。)在鍾理和所著的<原鄉人>、<夾竹桃>、<門>等篇章中,都流露出這樣的訊息。
(二)求學與寫作
鍾理和小時候上鹽埔公學校唸日本書,畢業後曾在村塾中讀了一年半的漢文,奠定了他的中文基礎。但日後的求學生涯卻不太順利,他的三位契友:鍾和鳴、邱連球、鍾九河,在公學校畢業後,均順利考上高雄中學,只有他因體檢未能通過,而只能進入長治公學校高等科就讀,這令他十分傷心,他在<我學習寫作的經過>一文中,明白的揭露:「這是給我的刺激很大,它深深地刺傷我的心,我私下抱起決定,由別種途徑趕上他們的野心。這是最初的動機,但尚未定型。」(《鍾理和全集》)於是他利用有限的中文能力,勤奮的閱讀中國古典小說,對於新體小說,他也十分喜愛,當時正逢大陸五四運動之後,魯迅、巴金、郁達夫、張資平等人的作品,也就成為鍾理和創作的學習範本。他曾說道:「這些作品幾乎令我廢寢忘食,在熱愛之餘,偶爾也拿起筆來隨便亂畫。……我最初寫的是一篇二三千字的短文,題目叫做<由一個叫化子得到的啟示>散文不像散文,小說不像小說,非驢非馬。」(《鍾理和全集》)初期的習作雖不能令人滿意,但是當作家的心願,卻日益壯大起來,尤其後來又受到兄弟的鼓勵,而且源源不斷的從日本寄給他不少世界文學和文學理論的書籍,更促使他終於走上了文藝創作的道路。
鍾理和十六歲即開始寫作,可惜原作均已散佚,從二十二歲開始陸續有作品出現,三十一歲至四十六歲去世為止,為其創作的顛峰期,作品豐富而成熟。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卻只出版了一本書--《夾竹桃》,連在西元一九五五年獲得文藝獎的《笠山農場》他都未能親眼目睹作品刊印成書,在其死後週年,才由數位老友合力出版。他作品的主題,大多著力於表現台灣農村社會或反映殖民時代台灣人的命運,和當時反共文學獨行其道的文學環境炯異,雖然其作品受到冷落,但他仍堅持理想,不斷的創作,終於成為一代名家。
(三)同姓的婚姻
鍾理和十八歲時隨著父親遷居美濃,並幫父親管理笠山農場,在此遇見了他摯愛的女子--鍾台妹,當時「同姓不婚」是傳統客家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婚姻觀念,根據陳運棟先生的研究:「客家社會也嚴格遵行『同姓不婚』的原則。更有少數被認作同宗的相異姓氏,如『張、廖、簡』,『余、涂、徐』等,還是不准通婚姻的。另外,有某些姓氏,因為他們的祖先輩,曾有結怨之仇而發誓此後互不通婚,相沿至後世,他們的子孫就一直不敢破例。」(《客家人》,東門,1978。)
所以鍾理和與鍾台妹之間的愛情,在當時嚴守傳統道德的客家社會裡,自然是不被允許的,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罪惡。
舊社會這種不合理的觀念並未讓他屈服,堅強的鍾理和選擇勇敢的去面對。他在西元一九三八年隻身渡海到瀋陽,進入「滿洲自動車學校」學習開車。一九四○年秋,取得駕駛執照,任職於「奉天交通株式會社」。在經濟有了基礎之後,於同年七月返台,八月三日攜台妹乘船至瀋陽。一九四一年夏天,遷居北平。一直到一九四六年台灣光復後,才搭難民船,回到故鄉。
僅管鄉人仍未忘記他的同姓婚姻,將之視為笑柄,百般嘲弄,甚至連年幼的小孩也不放過,但種種的屈辱並不能將之擊倒,反而更凝聚了他們一家人的心。
(四)貧病與死亡
西元一九四六年春,鍾理和攜台妹及長子鐵民返台後,應屏東內埔初中校長鍾璧和之聘,任為代用國文教師,但同年冬,卻因肺疾病倒任所。一九四七年,辭去教職,進入台北松山療養院診療。這期間,曾因結核菌侵入腸胃,消化功能全失,病情十分危急,甚至醫生都認為無法可施,後來適逢抗生素傳入,才得以控制病情,但副作用卻令他幾乎失聰。然而結核菌仍不斷的侵擾,蛀蝕其骨頭,於是在一九五○年五月接受胸腔整形手術,六月開第二次刀,拿掉了六根肋骨,勉強撿回一條命。同年十月得以出院回家,這一闊別已是三年!但迎接他的卻是窘困拮据的經濟,和長子因感染蛀骨癆而殘廢的事實,這對作家而言,無疑又是一大打擊。
心疼愛妻嬌弱的身軀卻須肩負家中重擔,日以繼夜的賣力工作,鍾理和遂於一九五三年出外謀職,任鎮公所里幹事,但卻因體力不支,於數月後辭職。然而不幸又接踵而至,次子立民因其不當管教而於一九五四年夭折,年僅九歲,這令作家自責不已。
貧病與死亡的陰影不斷的交相糾纏,但作家並未因之而被擊倒,他仍不斷的堅持寫作之路,一直到一九六○年肺疾復發吐血而亡時,他正在校對<雨>這篇文章。縱觀鍾理和的一生,可謂悲劇不斷,但他不甘屈服的人格特質,處處展現驚人的生命力與韌性,令人折服。
二、生命意識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到他處世的態度。在鍾理和的生命圖譜中,低潮不斷,接踵而至的悲劇困厄不停地打擊著他,面對這些生命難題,他究竟抱持怎樣的態度?他的內心,又出現什麼樣的衝擊和省思?他又將如何揮動手中寸管,記錄下血淚斑斑的生命深度?以下就此角度作一淺略的探討。
(一)青年時期的人格特質
鍾理和在自敘其生命歷程時,首將求學過程的失敗歸為人生的一大挫折,當時他的三位好友均順利考上第一志願,只有他名落孫山,這給他的刺激不小,深深地刺傷他的自尊心,但他並未因之而一蹶不振,反而暗自下決心,欲從其他方面超越他們。這種生命態度,顯示他不甘服輸、不願屈服於失敗的人格特質,在往後面對不斷出現的困厄,他始終表現出此種強韌的生命力,這種生命意識,成就了鍾理和的一生。
鍾理和選擇走上作家一途,也是在青年時期逐漸定型,他自己曾回憶說:「我今日之用中文寫作,除愛好文藝的起碼條件之外,尚有賴於個人的特殊的遭際。」(《鍾理和全集》)他本著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在父親的協助之下,熱心地瀏覽中文古體小說,他曾提到最初接觸到的一部書是《楊文廣平蠻十八洞》,接著因學習了一年半的漢文,閱讀能力更為提升,他也更積極的涉獵能蒐羅到手的古體小說,後來五四運動之後蓬勃發展的新文學,更令他廢寢忘食。就這樣,憑著對文藝的熱愛,以及因升學失敗所觸發的激情,他開始嘗試實際的創作。
鍾理和最初創作的作品,如<由一個叫化子得到的啟示>、《雨夜花》等,雖已散佚,但在當時卻獲得他兄弟的肯定及期待,並不斷送給他世界文學和有關文學理論的書籍。他自己回憶說:「他的話不一定打動我的心,但他的這種作法使我不斷和文藝發生關係則是事實。我之從事文藝工作,他的鼓勵有大關係。」(《鍾理和全集》)就這樣,這位不甘屈服的農家子弟,選擇了文學家的角色,作為其一生的發展路向。將其一生的悲喜,盡付字裡行間;用刻骨銘心的真情,刻畫與命運搏鬥的足跡,終贏得廣大讀者的贊嘆與熱淚。
(二)面對同姓婚姻的覺知
客家族群有嚴格的宗族觀念,遵行「同姓不婚」的倫理規範,鍾理和為了愛情,也是一股不甘妥協於不合理制度下的倔強,他選擇觸犯此一大忌,不惜與家庭決裂,和台妹私奔成親,雖然他很清楚這種社會規範是不合理的桎梏,然而鄉人們不斷的揶諭嘲諷,甚至用「畜生」、「天不允許」來嚴厲譴責,仍然讓他耿耿於懷,這成為他心中長期的陰影。楊照認為:「終其一生,他都沒能徹底走出這個陰影,這個陰影化身各樣形式一再重返出現在他的作品裡。他必須靠不斷的寫作,靠一個個故事裡的虛構,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罪咎恐懼。在這一點上和西方的『救贖故事』是非常類似的。」或許真是基於這樣的情愫,鍾理和直接投射著同姓婚姻而命題的作品有:<奔逃>、<同姓之婚>、<貧賤夫妻>、及《笠山農場》。前三篇短篇小說忠實地記錄了他倆為追求愛情的自由所接受的重重試鍊及心路歷程。奔逃時的惶恐孤寂;同姓之婚所面對的歧視指責;貧病交迫時,對平妹犧牲性的付出的心疼與自咎,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一股生命向上躍升的力量。鍾理和與鍾平妹堅強的性格,誠摯的真愛,激發出璀璨的人性光輝,令人動容。
《笠山農場》是一長篇小說,整個故事的主軸是主角劉致平與劉淑華之間的同姓戀情,他對男女主角之間愛情的萌發、開展及衝突,描寫得十分細緻,尤其是衝突的部分,小說的後半部幾乎都是在處理此一問題。鍾理和藉著男主角不斷的找理由證明同姓不婚的無稽,強調人的尊嚴與愛的自由,但是無奈習俗的強大力量如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最後男女主角只得選擇「奔逃」,去追求做人的尊嚴與自由。余昭玟說:「《笠山農場》是一個獨立的精神主體,在五○年代寫作這部小說,是他陷入困頓時唯一能主導的力量,《笠山農場》實際上對鍾理和具有彌補與救贖的雙重意涵。」(<《笠山農場》評析--兼談鍾理和的創作歷程>,《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001.1。)鍾理和這一樁在當時驚世駭俗的婚姻,雖贏得了堅貞不渝的情愛,卻也令他們嚐盡了苦頭,但他們仍堅定的攜手向前,在種種磨難中見證愛之無間,在愛之無間中享受精神上的快樂美滿。
(三)原鄉到故鄉的意識轉變
青年時期的鍾理和就已由父親口中,獲得對原鄉(中國大陸)的初步印象,加上他二哥對大陸無可救藥的傾心,深深影響了他,使他對祖國充滿著嚮往,於是在同姓之婚不被認同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攜台妹奔向中國大陸。但是當他懷抱著熱切的民族意識,不顧一切的奔向中國大陸之後,卻只見識到大陸的荒蕪和黑暗面,令他相當挫折。於是在<夾竹桃>裡,他描寫北京四合院的醜陋;在<門>裡,他直言中國是一個「失卻人性、羞恥、與神的民族喲!」可見居留大陸時期的鍾理和,對中國的印象是十分不滿與失望的。返台後所作的<原鄉人>被改編塑造成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者,其實並非他的本意。
返台後的鍾理和,長期居住於農村,環繞在他週遭的農人,自然成為他寫作的重點。光復初期,台灣農村滿目瘡痍,他用《故鄉》四篇,呈現當時農村社會物質與精神生活貧乏的面貌,雖都是悲慘的故事,但他卻在最後--故鄉之四<親家與山歌>--塑造一樂天知命的主角涂玉祥,想給予人們一線光明的希望。這透露出鍾理和不畏黑暗逆境的人生哲學與生命意識。
五○年代,台灣完成土地改革之後,土地歸於農民,貧困的佃農變成自耕農,生活稍稍改善,但農民仍保有相當濃厚的傳統性,他們默默的向大地討生活,憨厚而質樸的過日子,鍾理和所作的<菸樓>、<阿遠>、<雨>等小說,刻劃窮困的農村生活中,農民不輕易向生活低頭的堅毅人生觀,以及農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其實這也正是他一生所秉持的生命哲學。
鍾理和所留下的作品中,內容半數以上是描寫農村或農民,顯示他覺知到與其追尋渺遠的原鄉,不如多關心腳下的這塊土地,或許因為如此,他遂有意的創造出一條鄉土路線,而不願附和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反共文學。這又是他的一種不妥協!
(四)面對疾病與死亡的覺知
鍾理和於一九四六年感染肺病之後,就開始和病魔展開長期抗戰,在台北松山療養院診療的三年中,幾度徘徊在生死邊緣。面對生命隨時可能結束的怖懼,成為家中沉重負擔的煎熬,以及長子鐵民亦罹肺病的深沉悲哀,讓他幾乎想結束生命。在這強烈的矛盾掙扎中,另一方面,他也從櫥子裡蒜苗的萌芽,以及病友羸弱殘破但充滿生命力的身軀,驚嘆生命的韌性與強度。他更體悟到死亡只是「新者與舊者間,強壯者與衰老者間的--交替。」張良澤說:「領悟了生死不是自己所擁有的,而是自然的交替,自然律的運行,個人的生命不過是交替的一環而已。」(<從鍾理和的遺書說起-理和思想初探>,《中外文學》,1973.11。)於是他並不畏懼死亡,反而如勇士般悲壯的面對生與死。他說:「手術而生,而死,由自己負責。生了,可以再度去獲得你的生活,實現你的理想;死了,完了,給自己,給別人擺脫了痛苦和煩惱!」(《鍾理和全集》)在一九五○年撿回一條命得以出院後,他懷著激動的喜悅與期許回到家鄉,但迎接他的是經濟的困窘與長子的殘廢,緊接著一九五四年次子因肺炎而夭折,令他傷心懊悔與自責,<野茫茫>、<復活>就這麼問世了。
古人雖言「文窮而後工」,但起碼的生活環境是必須的。鍾理和窮到甚至連稿紙都買不起,許多作品寫在一些印刷物的背面,而且他長年為肺疾所困,每天只能工作兩小時,過此即體力不支,但他仍嚴謹的寫作,一字一句再三玩索才下筆,完成後又細心修改,實在令人佩服。一般人遭逢此景況,難免怨天尤人,然而鍾理和卻十分達觀且熱愛生命,雖然作品中不免帶有沉鬱悲涼的意味,但仍有一股悲天憫人的人本力量貫串其間,這就是他生命意識的呈現。一位堅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本鬥士--鍾理和。
參、<草坡上>的藝術特色分析
<草坡上>,一篇純樸的農村小說,記錄雞群成長的簡單故事,卻蘊藏著溫馨動人的情感。呂正惠說:「『鍾理和的作品,大都以自己的生活為中心,靠這中心越近,寫得越親切動人,成就也越偉大。他的文章,樸實而誠懇,在莊嚴中可以看出作者真摯的感情。他對文字的使用,是謙恭裡帶有些古樸,一點也看不出華麗的辭藻。』讀者只要讀他的散文<草坡上>,就可以體會到這種特質。」(<特立一代的鍾理和>,《聯合文學》,1994.12。)在歷經大難不死,憑著耗弱的身軀,鍾理和寫下這「簡單」的故事,卻透露出「不簡單」的訊息。以下針對道德哲學和形式特色作一概略的探討,以一窺箇中堂奧。
一、 道德哲學分析
(一)尊重生命
<草坡上>是一寫實小說,藉由「我」的角度,刻劃一段小雞的生命成長史。這在一般農村中,原本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鍾理和卻藉著「我」的觀察,彰顯尊重生命的可貴。在農村中,養雞都是為了拜拜或進補,當雞隻身體欠佳時,唯有宰殺一途,所以文中母雞因生病而被宰殺,乃是天經地義的農村現象。「『你把母雞宰了?』我問她。『珠-珠-珠』她向草坡那面高聲叫雞。『宰了!』她邊叫邊說:『都說餓瘦了可惜嘛。珠珠-』」,但小雞們的孤寂、淒涼,卻引發了妻子對殺母雞的悔恨。「『我不該宰了母雞,』妻開口說話:『留著牠,就算不會領小雞吧,夜裡總會抱著牠們睡的。』」,「看到她泫然落淚的模樣兒,我也覺得難過。」妻子竟然為了殺一隻母雞而掉淚,這告訴我們任何生命都是很可貴的,不應輕易傷害。
人類常自視為萬物之靈,認為萬物皆備於我,往往輕視其他物種的生命,於是輕易的破壞自然資源,虐殺野生動物而不以為意。細觀<草坡上>,「妻」--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竟為了宰殺一隻生病的母雞而懊悔不已,也牽動全家人補償似地照料孤伶的小雞,直到雞兒羽毛豐滿,才如釋重負。人和雞的感情竟可以如此深厚!這顯示出作者尊重生命的理念,以及仁民愛物的悲憫胸懷。當今社會的種種亂象,實即肇因於人類的自我與自私,和欠缺這般仁厚待物的胸襟呀!
(二)不畏逆境
母雞被殺後,失去母親呵護的小雞,是否因之失意墮落呢?答案是否定的。它們選擇接受殘酷的命運,彼此相親相愛,互相提攜,共同面對生命中的重重阻礙,追求屬於自身的美麗而莊嚴的生命光華。「牠們似乎也明白自己的身世,兄弟姊妹間相親相愛,同行同宿,從不分開。」人類社會不也是如此!儘管生命的波濤不斷的洶湧而來,我們仍應鼓足勇氣,堅定的乘風破浪而去,烏雲難以長久蔽日,苦難終有撫平之時。
「牠們已經羽毛豐滿了。在他們那光潔豐美的羽毛之下,那已經成熟的生命在搏動,它具有了打開重重阻礙的力量和意志。那是美麗的,嚴肅的。」藉由小雞的成長,觸發人類不畏艱難橫逆的哲思。鍾理和的一生見證了人間至深至痛的磨難,但他始終不輕言放棄,小雞的遭遇與蛻變,正反映他不甘於屈服的人格特質,和追求生命尊嚴的思想意識。
(三)母子之愛
文中的母雞因雙腳受了風濕而不能行走,但在小雞面前,仍奮力想要站起來呵護牠們。「母親貼在地面,時而奮力振翼,向前猛衝,但只挪動了一點點就又沉重地倒了下來,牠的眼睛顯出痛楚的神色,絕望地晃著腦袋。」,「母雞再度蹶然躍起,又挪動了一點點;卻仍伏倒了。於是母子臉偎著臉,眼睛看著眼睛無助地相守著。」描繪母子情深。而母雞被殺後,母雞頭「浮出湯面,眼睛半閉,好像在諦聽牠的兒女們是否都無恙,睡得安好。」透露出即使已經死亡,母親的關心仍不稍歇,母愛的光輝永遠璀璨。
母雞和小雞們的舐犢情深,也帶引出人間真摯的母子之愛。文中提到妻子在悔恨之餘,「一邊伸手把鐵兒拉進懷裡,又把胸前的立兒抱得緊緊。兩個孩子溫馴地偎依在母親懷中,不稍一動,彷彿小心靈裡正在駭怕有什麼東西就要把他們母子從中分開一樣。」細膩的刻劃母子間的深情與不能割捨。母子之愛本是社會安定的力量,鍾理和用不多的筆墨,卻明白地彰顯這人間社會的至愛,令人感動。
(四)人之善性
在母雞生病不能走時,觸動了小孩的惻隱之心,「『爸,我們的母雞不能走了!』鐵兒說罷走前去,把牠攙扶起來。但手一放,又攤了下去,彷彿一堆棉花。『哎呀,牠站不起來了!』鐵兒不勝憐憫。」這是人類本然的善性,遇見「母雞」有難,也想幫牠一把,展現慈悲與關懷生命之情。
在母雞死後,見到小雞們的孤伶無助,促使他們全家人的心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生怕如雞群般被硬生生地拆散。人類是理性的動物,對週遭的環境具有審視與省思的能力,鍾理和藉由這樣子的描繪,表達人類對環境的覺知能力與濃厚的親情。我們身處一複雜繁忙的社會,是否也該好好審視一下週遭的一切,並珍惜摯愛的親情!
文中妻子對母雞的死而十分內疚,也牽動全家人補償似地照料孤伶的小雞,直到雞兒羽毛豐滿,才如釋重負。這種無私的大愛,推己及人的胸懷,流露出人類可貴的善性。「『你看,多美!』妻微笑著說道:『毛都長齊了!』她笑得很優美,眼睛良善而純潔,流露著人類靈魂的莊嚴崇美。我也高興地笑了。」,讓人不禁為這一家人的善心而感動。鍾理和面對坎坷的人生之路,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更懂得捕捉人間的溫馨,刻畫人性的光明面,終贏得廣大民眾的肯定。
<草坡上>,簡單的故事,卻提供給我們豐富的道德哲思。在享受過文章細膩動人的溫馨情感之後,我們似乎也應停頓下來,為自己的生命作一番深度的檢視。
二、形式分析
(一)人物塑造
人物是小說形象的主體,人物的外形特徵、言語行為,甚至一顰一笑,都牽動著小說情節的發展,圍繞著主題意識而打轉,所以小說中的人物,其實可謂為小說的靈魂所在。
<草坡上>人物很簡單,「我」--家中的男主人,一位仁慈細心但帶點懦弱性格的觀察者。全文皆是以這第一人稱的立場來寫。隨著「我」心情的高低起伏,文章也隨之跌宕生姿,讀者的心也不斷被觸動,激發深刻的共鳴。「妻」--一位平凡的農村婦女,辛勤操持家務,個性平和而良善,做事態度積極而細心。藉由他的宰殺母雞,將全文帶入高潮,也引發全家人合力照顧小雞的行動。「由屋裡提出雞籠來,讓小雞獨自在裡面吃。雞籠眼大小剛好容小雞進去。」;「守在雞籠旁,悽然看著小雞啄穀粒。」;「火灶肚清掃乾淨後另給補上麻袋,好讓牠們不致受溼。」細微的動作,刻劃出女主角心中的懊悔與補償,也流露出人性的善良崇美。「鐵兒」--稚弱的小孩,但人本然的善心,讓他憐憫母雞的病,同情小雞們的遭遇。於是「幾乎每天由田間弄來許許多多小蝦蟆、蚯蚓,有尾巴的蝌蚪之類餵給牠們吃。」純真而善良的赤子之情,表達出人類的惻隱之心,也藉由他,和小雞的身世作一對比,強化小說的內涵。「立兒」--年僅兩歲的幼兒,只有旁襯的作用。這篇小說中的人物就僅此四人,其他的主要生物就是雞群,而雞群所扮演的角色亦十分吃重,和人物的活動息息相關。
鍾理和小說中的人物特徵,常只是片斷的、模糊的描寫,呈現重點式的,非全面性的刻劃。例如<草坡上>一文,對人物的外貌並未著墨,我們只能由行為語言去推敲人物的性格,而事實上,鍾理和所要表現的重點的確也和外貌不相干,於是他著力於重點,去刻劃人物心理的細微變化,塑造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二)環境營造
早期台灣農村農民除了種田之外,總會養些雞、鴨、豬等牲畜,作為貼補家計,或喜慶拜拜時用。<草坡上>就是以當時的環境作為背景所發生的小故事。故事的主角生活在典型的農村中,不例外的也餵養了一群雞,而雞群的活動場所就是屋旁的小草坡,草坡上滿佈芊芊青草和各色野花,有時還飛來翩翩彩蝶與白蛾,讓翠綠的草坡充滿生機。在這美麗的草坡上,小雞們寫意地和昆蟲進行有趣的追逐遊戲,但一股不安的氣氛卻正慢慢襲捲而來--母雞被宰殺了,接著,大地開始因之變色。「太陽把披在山頭的最後一抹餘暉也帶進西山去了,天上的鳥雲向四面擴張著,猛獸似的把薔薇色的雲朵一塊一塊的吞噬掉,大地已蓋上昏暗的夜幕。」環境景象配合著情節的發展而改變,運用移情作用凸顯整個小說情境。
當小雞們相親相愛,自立自強的成長後,同樣的夕陽,卻有兩樣的觀感。「秋陽已斜在半天,草樹沐在柔軟的陽光中,溫馨、寧靜而和平。藍天掛著幾朵白雲,它們徐靜地移動著、舒伸著、變幻著,美麗而多姿,彷彿是賦有知覺和生命的生物。」適當的運用自然環境去烘托小說中的氣氛,讓人的印象更為深刻。
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舞台,是構成情節的因素之一。<草坡上>呈現五○年代台灣農村的社會背景,雖有些隱而不顯,但仍能略窺一二;其次,鍾理和運用自然環境去詮釋故事的意涵,由陽光燦爛-→烏雲密佈-→溫馨的陽光,刻畫事件的發展關鍵與人物的心情變化,成功的將環境融入小說的情節中。
(三)情節佈局
<草坡上>採第一人稱的立場,運用順敘法來鋪陳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以主角一家人的行為、心情作為主線,雞群的活動狀態作為副線,交織成發人深省的小說內涵。
文章一開頭,「那隻灰黃色的母雞,終於不能走動了。」用「終於」二字,引發人們的好奇,何以母雞會不能行動?令人想一探究竟,也為下文的情節發展,預作伏筆。接著,作者揭開謎底,原來母雞數天前受了風溼,使牠膝部關節失去作用。這不禁令人贊嘆作者的觀察入微。再來,鐵兒的不勝憐憫,道出了人與雞之間的感情,以及人性的良善慈悲。小雞呢?正值換毛期,雖十分醜陋可笑,但群集母雞旁,不懂母親為何站不起來,為何不再像往日一樣領牠們去玩。這時,草坡的妍麗和充滿生機,對比雞群的悲傷幽暗。不一會兒,淘氣的小白蛾挑逗小雞少不更事的心,誘惑牠們到草坡上嬉戲,終於「六隻小雞全走到小坡上去了。母親孤另另地依舊蹲在那裡。」鐵兒「異常高興」的說話,更加深了母雞的悲傷。
全篇的轉折,也是故事的高潮--「把母雞宰了」!接下來妻子餵雞時,這六隻小雞變成了可憐蟲,遭到其他大雞的欺負,這時,後悔的妻子拿出雞籠,讓小雞可以不受欺負地吃。妻悽然守在雞籠旁,大地也因之而變色。失去母親的小雞們,受驚地鑽入草叢,淒涼而悲怨地鳴叫著。丈夫此時「深深覺悟到宰了母雞的失措。」妻子更是有無窮悔恨,將兩個兒子抱得緊緊,還泫然落淚,深怕自己的孩子若遇到和小雞相同的處境,又該如何?推己及「雞」的悲憫,呈現文章的溫馨處。接著,作者請出母雞頭,「浮出湯面,眼睛半閉,好像在諦聽牠的兒女們是否都無恙,睡得安好。」母親至死不減的牽掛,著實令人鼻酸。
從那以後,作者全家人開始出動,「那些不幸的小雞們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了。我們每個人都好像對牠們負有某種責任。」不僅全家人特別照顧小雞,小雞們自己也十分勇敢奮進。日子就如此不斷的流逝,小雞長大了!作家感受到「在牠們那光潔豐美的羽毛之下,那已經成熟的生命在搏動,它具有了打開重重阻礙的力量和意志。那是美麗的,嚴肅的。」這時妻子的滿足、欣慰,「流露著人類靈魂的莊嚴崇美。」小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又長大了許多,全家人「感覺到如釋重負般的輕鬆和快樂……。」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更給人一種溫馨、愉悅。故事就這麼餘韻不絕的結束,令讀者感動之餘,卻也鬆了一口氣,才劃下完美的句點。
(四)語言藝術
鍾理和寫作態度十分認真,一字一句常再三斟酌,作品完成後也不斷細心修改,但他的文章卻沒有刻意雕琢的匠氣,反而在洗鍊的文字中,呈現質樸之美,這或許是因為他的作品內容大部分是農村的生活面貌,況且豐富而真摯的情感貫串其間,已不需假借華麗的辭藻,就足以撼動人心了。
<草坡上>平鋪直敘的情節發展,促使語言的運用也十分簡潔而明快。這種寫實的手法用以描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讓讀者更增臨場感;文中人物的對話簡單,出現的頻率也不高,只大篇幅的使用描述手法,卻讓文章具有散文的抒情味。全文沒有激越的情感,只有淡淡的哀傷,淡淡的溫情,娓娓述來,卻深刻而動人。
在修辭技巧上,<草坡上>運用得最多的是譬喻與擬人。例如:「草木嬌小玲瓏,恰如小孩的眼睛清晰可愛。」,「陽光停在昆蟲的小翅膀上微微顫動著,好似秋夜的小星點。」譬喻得頗為優美動人。至於描寫小雞換毛時,羽毛「零零碎碎的披在身上像主婦們的抹桌布,骯髒而破碎。」,「有一隻全身袒裸,紅通通地活似一頭章魚。」,「小雞一個顫身,擋在一株草樹上,滾了幾滾,像顆皮球。」則饒富趣味。至於擬雞為人,予以人性化,則創造了一個親切有情的世界,也是作者心靈的投射。如母雞「匍伏地面,用翅膀自兩邊支著身子,不時痛苦地呻吟著。」;描寫小雞「彷彿是願意先由這裡裝飾起來,走路時更大模大樣的搖擺著。」,「牠們似乎也明白自己的身世,兄弟姊妹間相親相愛,同行同宿,從不分開。」將雞群的生活化身為人類世界,更能引發讀者共鳴。
<草坡上>還運用了一個強而有力的修辭技巧--映襯。在文中利用小雞追逐小白蛾的寫意,展現其旺盛的生命力;對比母雞虛弱而孤另另的身影,更凸顯母雞的悲哀淒涼。成為孤兒的小雞們,相親相愛,勇敢而堅強的面對命運的挑戰,終於羽翼豐美;對襯人類的世界,凸顯作家欲表達的主題意識。最後文章結尾「我和妻相視而笑,感覺到如釋重負般的輕鬆和快樂……。」利用刪節號,製造餘韻不絕的情味,讓人回味無窮。
肆、結語
有人認為生命是帶著某些「目的」而降臨人間,那麼鍾理和就是為滋養台灣文壇而生。縱觀其一生,可謂囊集了難以想像的悲劇,從求學的挫折、同姓之婚的責難、疾病的強烈摧殘、長子的殘廢、次子的夭折、貧病交迫的壓力,到愧對妻子的罪惡感,一波一波不斷襲擊著他孱弱的身軀,然而他的意志卻堅強得令人動容,勇敢地面對生命的悲劇,堅毅地執著自己的理想,他用他的生命和血淚灌溉了台灣的文學世界,也終獲得眾人的贊嘆與肯定。
在今日一切講究速食、功利的社會中,爾虞我詐、殘害生命的事件屢見不鮮,而<草坡上>恰似一股清流,不聲不響地流過你我心中,滌淨污濁的塵灰,拭亮心靈的鏡台,激發我們對生命作更深沉的省思。倘若大家能堅忍不拔地面對生命中的重重阻礙,人生必將綻放絢麗的光華;倘若大家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醜陋的人間社會,必將化為良善多情的世界。
<草坡上>,以純樸而帶感情的語言,帶領我們駐足淳美的農村景致,體會人性原有的莊嚴崇美,頗具文學與美學價值,值得一讀。
散曲之格律
一、前言
曲在傳統文學中和詩、詞並稱,然曲之幅員比詩、詞更廣濶,情味更活潑,格律更精緻。曲所講究的是音樂旋律與語言節奏的融合無間,其與音樂之關係,較之樂府、詩、詞,更為密切,乃韻文學發展之極致。
曲以音樂分,有北曲、南曲。二者之分野為汴京之陷落,北方之金元,除了原有詞樂之外,融合了外來的音樂,是為北曲。北曲為中州之音調,盛行於元代;南曲為宋人詞而益以民間歌謠所形成,為大江以南之音調,流行於明代。
曲以體製分,有劇曲、散曲。劇曲以演故事為主,為代言體,有賓白、科介,此處略而不談。散曲又名樂府、清曲,為敘述體,無賓白、科介。散曲大別為小令與散套,小令大多數為隻曲,每首各自為韻,相當於詩之一首或詞之一闋,元人別稱「葉兒」;散套為聯合三支以上同宮調或同管色之曲而成,首尾一韻,類似西洋之「組曲」。
對於曲有了概略性之瞭解後,以下即從宮調、曲牌、曲韻、平仄、襯字、對仗等六方面,簡略探討散曲之格律。
二、格律
(一)宮調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式稱作宮調。曲之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元曲用六宮十一調,統稱十七調;南曲用五宮八調,統稱十三調。在實際運用上,南、北曲常用的只有五宮四調,統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列舉如下:
1.北曲:六宮 ── 黃鍾宮、正宮、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首宮。
十一調── 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角調、角調、高平調、歇指調、宮調、商調、越調、雙調。
2.南曲:六宮──黃鍾宮、正宮、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首宮。
七調──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越調、雙調、羽調。
3.九宮:五宮──黃鍾宮、正宮、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
四調──大石調、商調、越調、雙調。
曲的每一宮調,均有其風格,茲列舉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對北曲十七宮調之音律風格分析,作為參考。
1.六宮之風格:
黃鍾宮富貴纏綿、正宮惆悵雄壯、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嘆傷悲、中呂宮高下閃賺、道宮飄逸清幽。
2.十一調之風格:
大石風流醞藉、小石旖旎嫵媚、般涉拾掇坑塹、商角悲傷宛轉、角調嗚咽悠揚、高平條揚滉漾、歇指急并虛歇、宮調典雅沈重、商調淒愴怨慕、越調陶寫冷笑、雙調健栖激裊。
大體而言,黃鍾、雙調、仙呂多用於喜劇;南呂、商調多用於悲劇。
散套為同宮調之不同曲牌相聯而成,但是宮調不同之曲牌,若管色(笛色、調門、調號)相同,如:正宮、仙呂宮、南呂宮、中呂宮、雙調、越調、商調等,則可互借入套,調之「借宮」。
(二)曲牌
詞有詞牌,曲有曲牌,用來代表一種曲譜的名稱,而非題目或內容。曲既淵源於詞,二者之關係自然匪淺,茲比較詞牌、曲牌之異同如下:
1.名稱和字、句全同者。如:〈點絳唇〉、〈南鄉子〉、〈念奴嬌〉、〈鵲踏枝〉(雙調) 、〈鷓鴣天〉。
2.名稱相同,字、句大致同者。如:〈青玉案〉、〈粉蝶兒〉、〈女冠子〉、〈望江南〉、〈梅花引〉。
3.名稱相同,字、句不同者。如:〈搗練子〉、〈調笑令〉、〈鵲踏枝〉(仙呂)、〈踏莎行〉、〈八聲甘州〉。
4.名稱不同,平仄、句式近似者。如:〈一半兒〉(曲)和〈懷王孫〉(詞)。
(三)曲韻
元代周德清參照大量元曲作品之押韻情況,寫成《中原音韻》,將北曲之韻部分為十九部,此時北方官話已無入聲,而曲韻普遍是平、上、去三聲通押。總的來說,曲之用韻有如下之特點:
1.曲韻以平、仄通押為常規,平、仄不通押為罕見;詞則平、仄不通押為常規。
2.曲不避重韻;詞則避忌重韻。
3.小令、散套均是一韻到底,不能換韻;詞則可以換韻。
4.每一曲調,何處用韻、某處韻腳應為平、上或去聲,曲譜中均有規定。其用韻比詩、詞密。
5.可以借韻,即鄰韻通押,少數作品中,尚有非鄰韻亦通押者。
6.可以贅韻,即在本來可以不用韻的地方用韻。
(四)平仄
曲字之平仄比詩、詞要嚴,在某些情況下,曲之平聲要分陰平、陽平,仄聲要分上聲、去聲。但由曲譜來看,陰平、陽平差別不大,不必嚴格區分;而上聲和去聲之區分,有時卻十分嚴格。在元曲中,上聲韻較接近平聲韻,故在該用上聲韻處,偶爾可改用平聲韻;該用平聲韻處,偶爾可改用上聲韻。去聲韻則獨立性強,該用去聲韻處,不能用平、上聲。因而部分曲譜中,不僅規定平、仄聲,有些地方還限定仄聲中之上、去聲。以越調之〈天淨沙〉為例:
曲譜 馬致遠〈秋思〉
平平仄仄平平 枯藤老樹昏鴉
△
平平仄仄平平 小橋流水人家
△
仄仄平平去上 古道西風瘦馬
△
仄平平去 夕陽西下
△
平平仄仄平平 斷腸人在天涯
△
此曲按曲譜規定,第三句末二字須用「去,上」,不能改易;第四句則須押去聲韻。以上之規定,均比詞嚴格。
另有一些曲譜,只分平、仄,仄聲之中不再細分上、去,此基本上和詞一致。
(五)襯字
曲和詞之表現形式十分接近,而最顯著的區別為曲有襯字,詞則無。所謂「襯字」,是指在曲律規定之字數外所增加的字,其不講平、仄,不拘字數,功能為補足語義,或加強聲情,或二者兼而有之。一般而言,小令襯字少,套數襯字多;散曲襯字少,劇曲襯字多;曲牌和詞牌名稱、形式同者,襯字也較少,甚或完全不用襯字。襯字運用之原則略述如下:
1.就意義而言,襯字往往是一些不十分緊要的字,其可用虛字,也可用實字。
2.就音韻而言,襯字不能用於重音,不能用作韻腳,故大部分不能用於句末。有時用來湊足字數或表達一種特殊情趣,則可用在句末,此種情況多出現於劇曲。
3.襯字常用於字首,字數之多寡,視情況而定,有少到一句只用一襯字,有多到一句加襯二十字者。一般而言,以一句襯六、七字者較為常見。
曲中因有襯字,因此語言長度伸縮變化,語勢輕重交互傳遞,節奏上比詞更為流利活潑。茲舉正宮〈叨叨令〉三曲說明如下:
1. 黃塵萬古長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風一葉烏江渡。夕陽十里邯鄲樹。(無名氏.小令)
2. 想他腰金衣紫青雲路。笑俺燒丹鍊藥修行處。俺笑他妻蔭子叨天祿。不如逍遙散誕茅庵住。(楊朝英.小令)
3.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心情將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單枕兒冷則索昏昏沈沈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抆濕重重疊疊的淚。(王實甫〈西廂記〉.雜劇)
此三曲之宮調雖同,第一曲全同本格,一字不襯,讀來有如詩詞;第二曲於每句句首加襯字,略近口語,較為流利;第三曲則襯字分佈句中,反較正字為多,於是語調騰挪變化,語勢輕重有致,曲流利活潑之特性表露無遺。
(六)對仗
一般散曲未要求對仗,雜劇則會利用對偶作藝術性的表達,以增強戲劇之吸引力,故在此一併作介紹。曲的對仗方式具有許多特點,茲列舉如下:
1.有工對,也有寬對,而寬對更普遍。如:「我不讓齊孫臏捉龐涓則去馬陵道上施埋伏,我不讓韓元帥困霸王在九里山前大會垓。」(〈王粲登樓〉第二折第七曲)
2.句中自為對。如:「你嫁個知心可意新家長,那裡發付那有母無爺小業冤」。(〈鐵拐李〉第二折第六曲)其中「知心」、「可意」相對;「有母」、「無爺」相對;「新家長」、「小業冤」相對;若從寬要求,「知心可意」、「有母無爺」相對。此方式在元人作品中常見。
4. 以俗語入對。如:「一會兒甜言熱趲,一會兒惡叉白賴。」(〈望江亭〉第一折第七曲)此在元曲中十分普遍。
瞭解對仗之特色後,再介紹幾種形式如下:
1.合璧對。即兩句相對,如:「衾閒半幅,鼓轉三更。」(張可久〈滿庭芳〉)
2.鼎足對。即三句相對,如:「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風風韻韻。」(喬吉〈越調.天淨沙〉)
3.扇面對。即四句中,第一、三句相對,第二、四句相對,如:「黃道烟迷,瑞靄盤旋下風椅;紫垣風細,御香繚繞袞龍衣。」(羅貫中〈駐馬聽〉)
4.重疊對。即對句中兼有類疊。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
5.連璧對。即四句相對。如:「竹上雨,湘妃泪,樹中禽,蜀帝王。」(阿魯威〈雙調.湘妃怨〉)
6.聯珠對。即一首曲中,大多數之句子均對仗,只有少數不對,對仗之句多如聯珠。如:「臣離了九重宮闕,來到這八方宇宙,尋幾個詩朋酒友,向塵世外、消磨白晝。臣只待領著紫猿,攜著白鹿,跨著蒼虯,觀著山色,聽著水聲,飲著玉甌。倒大來省氣力、如誠惶頓首。」(不忽木〈村里牙鼓〉)共十三句,不對仗的僅四句。
7.兩韻對。即對句之末字屬同一韻部,如:「啼鳥關關,流水潺潺。」(〈越調.寨兒令〉)其中「關」、「潺」同韻。
8.首尾對。亦稱鸞鳳和鳴對,即曲之首句和末句相對。如:楊朝英〈正宮.叨叨令〉首句作「想他腰金衣紫青雲路」,末句作「那裡也龍韜虎略擎天柱」。
9.襯字對。即襯字相對。如:「長醉後妨何礙,不醒時有甚思。」(白樸〈仙呂.寄生草〉)
10.律句對。即從律詩中移植過來的,如:「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白樸〈中呂.陽春曲〉《知幾》四首之一)
大致而言,曲之對仗,可平仄相對,也可同聲相對,對仗的要求不像律詩般嚴格,故曲家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
三、結語
曲盛行之時代是元、明,而這兩個時代的政治也最為黑暗,曲又是大眾化之文學,雖未受相當之重視,但曲中反映當時社會畸形和知識份子牢騷之寫實作品,以及適合大眾口味之口語化傾向,比詩、詞來得多而明顯,愛之者以本色自然譽之,惡之者則言其不入文章正軌,其實曲自然通俗之風俗,或許不登大雅之堂,卻更易深入人心,所以曲的價值是值得肯定的。既然如此,該如何研讀曲呢?可先從誦讀作品入手,並且應掌握曲之格律,諸如曲牌、押韻、平仄、襯字等,瞭解其與詩、詞不同之處,欣賞曲時才能得其真髓,教學時亦能給予學生正確之觀念。
參考書目
1.《北曲新譜》,鄭騫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2.《北曲譜法--音調與字調》,曾達聰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3.《曲律易知》,許守白著,台北:東雅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4.《太和正音譜》,朱權著,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5.《曲雅.元人曲論》,周德清著,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
6.《元人散曲選詳註》,曾永義、王安祈選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7.《元曲鑒賞辭典》,賀新輝主編,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8年。
8.《詞曲概論》,汪志勇著,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9.《中國文學概論》,黃麗貞著,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崔顥<黃鶴樓>賞析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 , 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 - ︱ - - ︱ ︱ ︱ ︱ - - - ︱ -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 ︱ ︱ ︱ ︱ ︱ ︱ ︱ - - ︱ - - -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 ,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 - ︱ ︱ + - ︱ + ︱ - - + ︱ -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 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 - - - ︱ ︱ - - + ︱ ︱ - -
一、前言
唐詩為我國近體詩之顛峰,以其獨特之風情神韻,光耀文學長河;千百年來,贏得廣大群眾之喜愛,潤澤多少乾涸之心靈,悸動你我詩味之細胞。展讀唐詩,自是一場豐美的饗宴。相對於絕句的精緻,律詩以其雙倍的文字,構建詩之風華,集合聲律之鏗鏘、俳偶之妍麗,為唐詩開展新局,注入鮮血。其體制肇始於初唐,定型於沈、宋;內容風格之充實,則成於杜甫。於唐朝浩瀚之詩作中,嚴羽發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1]之慨歎;辛文房《唐才子傳.崔顥》亦記載李白登黃鶴樓,見之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2],為之斂手無作,足見此詩評價之高。黃鶴樓名聲響亮,正因此詩而然。今日再誦崔顥之〈黃鶴樓〉,沛然之思古幽情,壯闊之蒼茫豪氣,仍貫注字裡行間,值得再三玩味。
崔顥〈黃鶴樓〉收錄於高中國文課本(翰林版),且屢次出現在高、國中閱讀測驗中,有鑑於此,遂提筆為文,一方面作為教師教學之參考,一方面補正教師手册中平仄譜之缺誤。
二、作者傳略
崔顥,唐朝汴州(河南開封)人,約生於武后長安(701-704)年間,卒年舊說於玄宗天寶十三年(754)[3] 。開元十年左右登進士第[4],天寶中任尚書司勳員外郎。
他生長在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開元、天寶時代,雖詩名頗盛,然事蹟流傳甚少。據《唐才子傳》所載,言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5],指其品行無端;又云:「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6],言其詩風之轉變與特色。今所存崔顥詩四十餘首[7],似乎不見「浮艷」、「輕薄」之迹,反而風格清新,具深刻之社會意義。
崔顥所存詩雖寡,然藝術風格多樣。所作婦女詩,富諷刺現實意義,流露對女性不平遭遇之同情,如「妝罷含情坐,春風桃李香」(〈雜詩〉)、「還將歌舞態,只擬奉君王」(〈岐王席觀妓〉)、「愁來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箏不忍彈」(〈代閨人答輕薄少年〉),寫宮女、思婦內心之掙扎,精神之空虛;若是年老色衰而遭棄,也只能「泣盡無人問,容華落鏡中」(〈長門怨〉),感慨「莫言炙手手可熱,須臾火盡灰亦滅」(〈長安道〉)、「憶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時草」(〈邯鄲宮人怨〉)。這些貴族婦女,平時雖錦衣玉食,卻不過是帝王、豪貴之玩物,崔顥以旁觀的角度,道出他們的無奈與悲哀。另外,〈長干行〉四首則具民歌情味,清新活潑,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他的山水詩情景交融,清新淡雅,如「澗泉爭噴薄,江岫相縈繞。直上孤頂高,平看眾峰小」(〈遊天竺寺〉),寫登上天竺寺,飽覽清泉山景之幽奇;「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向餘景」(〈入若耶溪〉),詩人乘一葉扁舟,泛游溪中,霞光水色,引人流連,帶出「輕」、「靜」之空靈,與自然合一之歡欣。元人吳師道評其詩:「詞旨淳雅」、「邃遠清妙」[8],大概是此類作品。
崔顥曾任職河東節度使幕中,對邊塞生活有深刻體驗,其邊塞詩風骨清剛。今人羅宗強《唐詩小史》云:「在盛唐群星輝映的詩壇上,還有一群追求清剛峻爽的美的詩人,他們是王昌齡、崔顥、李頎……等人。他們各人之間風格雖有差別,但在聲峻疏越、骨氣清剛上,卻大抵相似」[9],將崔顥與王、李等邊塞詩人並舉,可見其風格相似。觀其〈贈王威古〉:「烽火去不息,胡塵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寫年輕軍官義無反顧,奔赴國難之愛國激情,讀來令人振奮。又如〈古遊俠呈軍中諸將〉:「仗劍出門去,孤城逢合圍。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征馬去翩翩,城秋月正圓。單于莫近塞,都護欲臨邊。漢驛通煙火,胡沙乏井泉。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年」,詩中流露豪壯高昂之情感,風骨凜然。
他的登臨詩,氣象壯闊,歷來膾炙人口。如「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川從陜路去,河遶華陰流。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題潼關樓〉),以「雄」、「扼」緊扣地形之奇險,再結合景色、寓意,表現深沉之憂國憂民情懷;「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靜聞山狖,川長數塞鴻。登臨白雲晚,流恨此遺風」(〈題沈隱侯八詠樓〉),寫陳跡尚存,人去樓空之惆悵,觸動詩人綿邈之幽思,創造了空靈躍動的詩境。其〈黃鶴樓〉更博得千古好評。
陳建華在〈論崔顥詩歌的藝術風格〉中,總評崔顥詩:
邊塞詩俊爽清剛,風骨遒勁;登臨詩高蒼渾樸,意象闊遠;閨怨詩情柔意雋,深刻婉妙;山水詩清新淡雅,輕快優美。壯美與秀美的結合,構成崔詩風格的豐富性。[10]
為崔顥之詩歌藝術,作中肯之評論,一掃輕薄誣名。
三、詩篇賞析
〈黃鶴樓〉作於天寶三年以前,即崔顥四十歲之前,漫遊吳、楚,登黃鶴樓,有感而作。
(一)佈局
此詩主要抒寫登臨訪古、懷念鄉關之情。首聯點題,由仙人乘鶴之美麗傳說,帶出黃鶴樓得名由來;頷聯承之,從傳說中生發開來,登臨望遠,仙人、黃鶴杳無蹤跡,徒留白雲悠悠,引人遐思;頸聯筆鋒一轉,逕入寫實,就眼前風物取景,為尾聯之抒情蓄勢;尾聯由景入情,直抒感慨,詩人之思鄉情懷,正如江上煙波,瀰漫天地,餘韻裊裊。
詩人首二聯由虛處下筆,以仙人之不可復見,白雲之千載飄遊,開拓出蒼茫失落之詩境;後二聯從實處著墨,將時間由遠古拉回當下,挹注個人感懷於眼前之景,營造欲依無托之寂寞,加深渺茫無垠之蒼茫境界。全詩虛實相生,虛中有實,實中含虛,而緊扣「空」字,自然而一氣呵成,呈現清奇飄逸之神韻。
(二)聲情與文情
1.首、頷聯
這是一首律、古參半之七言詩。前四句不合格律,原格律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此詩卻作「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明顯地破格,而且「黃鶴」重出三次,不合七律定式,較似古體詩之句法,頷聯又似對非對,未符規定,故前四句可謂為古風句。
首聯由黃鶴樓之神話落筆,營建出浪漫神秘之氛圍。據《齊諧志》言,仙人王子安乘黃鶴過此山,因此山名黃鶴,後人於山上造樓,故名黃鶴樓;《鄂州圖經》則云,費文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崔顥以「昔人」囊括諸仙人乘鶴而去之異事,引起登臨者之共鳴;接著「已乘去」、「空餘樓」,利用因果勾連呼應之動作,塑造出景物依舊,人事全非之悵惘。今昔對比,虛實並列,觸發登臨者之情思,牽動讀者之心弦,更流露出一股失落、寂寥之淡淡哀傷。
頷聯意同首聯,卻更形虛渺。以「黃鶴」之不復返,點明仙人之蹤跡已杳,不可復見,此時只有變幻不定的「白雲」,千百年來,徒然飄蕩空中。黃鶴離去之虛,對比眼前白雲之實,而白雲之難以捉摸,又是虛境!虛虛實實,交相融攝,正如詩人之心境,百味交陳,千頭萬緒,卻以「空悠悠」概括,加深並擴展首聯失落之哀思,帶領讀者進入更蒼茫幽遠之時空。
此詩前四句疊用三個「黃鶴」,一氣渾成,氣韻空靈飛動,造成回環之旋律,表現豪邁奔放之氣勢。第四句「白雲」既出,令人耳目一新,頓成絕調。由此可見,《國秀集》、《河岳英靈集》、《文苑英華》、《唐詩紀事》、《瀛奎律髓》等書,將首句「黃鶴」作「白雲」,並不恰當,既不合典故,又斲傷連寫三「黃鶴」之浩浩大筆,而且「白雲」出現二次,使第四句的「白雲悠悠」頓失奇警,削弱詩篇清奇之藝術力量。
2.頸、尾聯
此二聯合於平起式七律之定格,而且頸聯對仗工整,符合規定。
頸聯脫離傳說,轉入寫實。詩人拉回仰望天空之冥想,讓視線落於眼前大地,極目所見,山川晴明,綠樹歷歷,沙洲上之花草,芳菲茂盛,好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作者完全不用動詞,只堆砌一個個動人的景致,營造出秀麗的隔江春色,卻毫不板滯,令人目眩神迷。而畫中的「鸚鵡洲」暗藏玄機,用東漢末年禰衡之典。禰衡懷奇才、負壯志,經孔融介紹,先投曹操、繼依劉表、終附黃祖,欲有所作為,然此三人均難以令其俯首,遂因態度侮慢,遭性情急躁的黃祖殺害。禰衡嘗於此作〈鸚鵡賦〉,相傳他被殺和葬身之處,均在此江中小洲,因以為名。崔顥登樓俯瞰,面對著「漢陽樹」與「鸚鵡洲」,觸發起思鄉情緒。
尾聯由觀景轉為抒懷。詩人佇立黃鶴樓上,時間已至傍晚,夕陽餘暉雖美,卻易勾起遊子思鄉情懷,於是想再望得遠些,看看遠處的家鄉,聊慰鄉愁。可惜此時江上的煙霧瀰漫,模糊了視野,家鄉仍在遙遠的天際,渺茫難尋,唯見蒼蒼煙霧,籠罩大地。作者的愁思恰似煙霧渲染開來,於是詩意又回到前四句的蒼茫與失落,整首詩渾然一體,契合無間。
詩篇之後半,作者先鋪排景物,構築春日風情。由眼見斯時斯景,勾引出濃濃鄉愁。由景入情,自然而不造作;由近及遠,格調益形高邈。尤其尾聯一個問句,讓原本就暗潮洶湧的情緒陡然一升,而結尾的似答非答,使個人的思鄉愁懷,化為滿江煙嵐,籠罩大地。不僅天然有餘韻,更見蒼茫飄逸,全詩嘎然而止,留給讀者滿心喝采!
3.小結
〈黃鶴樓〉是一首平起式七律。前四句未全合律,但不影響其為律詩,蓋此時乃律詩發展時期,若以後期之律詩定式要求,則失之苛責。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之格式,成為一大特色。詩之首句不用韻,押下平聲十一尤韻,據王易《詞曲史.構律篇》言:「平韻和暢」、「尤有盤旋」[11],押和暢盤旋之韻,而且「黃鶴」出現三次,「悠悠」、「歷歷」、「萋萋」疊字錯雜其間,讀來迴環,彷如歌行;誦之鏗鏘,氣勢雄大。許多唐詩選本,往往將之置於七律卷首,可見廣受大眾喜愛,評價頗高。
(三)意境
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曰:「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12],道出〈黃鶴樓〉廣受青睞之因。崔顥由仙人傳說起筆,帶給讀者瑰麗的仙境想像,而仙境之不可追求,正如白雲飄渺,徒留悵惘。悵惘之餘,極目所見,是蔥蘢春意,於是在滿天紅霞,江煙四起之際,勾動詩人思鄉愁懷。而愁懷恰如春草、煙嵐,佈滿大地,此時詩人之情與景已渾然為一。全詩在「愁」字畫下句點,卻無深愁,反而自然瀟灑,呈現雄渾疏宕之意境。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巧妙地融合「意」與「境」,而格律之灑脫,氣韻之昂揚,字詞之清健,交織成千古名作,令人誦之不絕矣!
四、餘論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云:「今日但知李太白〈鳳凰臺〉出於〈黃鶴樓〉,而不知崔顥又出於〈龍池篇〉也」[13],指出詩之源流。沈佺期〈龍池篇〉:
龍池躍龍龍已飛,龍德光天天不違。池開天漢分黃道,龍向天門入紫薇。
邸第樓台多氣色,君王鳧雁有光輝。為報寰中百川水,來朝此地莫東歸。
詩中疊用五「龍」、四「天」、二「池」,其單字疊用、句法,均異於〈黃鶴樓〉,若說崔顥受其啟發,或有可能;若逕言仿作,似乎流於武斷。
李白登黃鶴樓,眼見崔顥題詩,大為贊歎,雖因之斂手未賦,後來仍仿之作〈鸚鵡洲〉,詩曰:
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詩亦神韻灑脫,詞藻艷麗,然較之〈黃鶴樓〉,實氣格卑弱,遠遠不及。或因如此,李白又寫下〈登金陵鳳凰臺〉,與之抗衡,詩云: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詩合於七律格式,頷、頸聯對仗工整,情景交融,風骨雋永,亦無〈鸚鵡洲〉刻意仿作之跡,其藝術成就不遜於〈黃鶴樓〉。方回《瀛奎律髓》評此二詩:「格律氣勢,未易甲乙」[14],可謂的評。然黃鶴樓因崔詩而聲名大噪,鳳凰臺卻未因李詩而揚名於世,這大概是詩仙所始料未及。
五、結語
美感的觸發往往在一瞬之間,美感的捕捉卻需深厚功力。唐詩之美,乃諸作家凝情煉意之作,代表唐人豐富的生活美學,絢麗的智慧結晶。千年後的我們,再登黃鶴樓,誦讀崔顥詩,仍能領會詩人不拘聲律、對偶,馳騁己意,妙境天成,音節清亮之千古名篇;體味那份渾浩流轉的蒼茫氣勢,與之同銷萬古愁,而文學、藝術之價值,正在於此。
參考資料
一、專書
沈德潛《唐詩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三冊。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
田藝蘅《留青日札》,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羅宗強《唐詩小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譚憂學《唐詩人行年考》,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
二、期刊
陳建華〈論崔顥詩歌的藝術風格〉,《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陳增杰〈崔顥「黃鶴樓」詩述評〉,《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第1、2期。
沙元傳〈評崔顥「黃鶴樓」和李白「鳳凰台」〉,《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9卷,第2、3期。
王海平〈論崔顥詩的情感建構〉,《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第36卷,第3期。
李軍〈崔顥詩歌新論〉,《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9月,第13卷,第3期。
杜朝暉〈鸚鵡洲的變遷〉,《華夏文化》,2002年,第4期。
宋德生〈「黃鶴樓」、「鳳凰台」和「龍池篇」—中國詩壇上的一段歷史公案〉,《雲夢學刊》,2003年,第24卷,第3期。
程光〈李白.崔顥.黃鶴樓〉,《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1期。
[1] 嚴羽《滄浪詩話.詩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頁818。
[2] 辛文房《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202。
[3] 據譚憂學考證,崔顥最晚之作品〈贈盧八象〉,時間在乾元元年(758)以後,故卒年應在此之後。見《唐詩人行年考》,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4] 崔顥進士及第的年代有三種說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九,《崔顥集》一卷下,注:「唐司勳員外郎崔顥撰,開元十年進士」;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云:「開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進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顥詩集》,目錄下有注:「開元十二年姚重晟下進士」。
[5] 同注2,頁203。
[6] 同注2,頁199。
[7] 明正德十年刻《崔顥詩集》,收詩四十一首;明銅活字本《唐人集》,收詩四十二首,《全唐詩》,乃據此本。
[8]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995年,頁549。
[9] 羅宗強《唐詩小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66。
[10] 陳建華〈論崔顥詩歌的藝術風格〉,《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54。
[11] 王易《詞曲史》,台北:廣文書局,1966年,頁283。
[12] 沈德潛《唐詩別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三冊,頁98。
[13] 田藝蘅《留青日札》,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卷5。
[14] 方回《瀛奎律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卷1。
孟浩然<過故人莊>賞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
壹、前言
詩是最精美的語言、精煉的文字,千百年來撼動著人類的心靈,觸發靈魂深處的感動。無怪乎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歌之藝術美,足以陶冶人之情性,娛悅人之心靈。悠遊於詩歌之境,必能享受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由古至今留下諸多質量齊佳之詩篇,值得你我細細品味。唯古典詩歌,或因時代隔閡,常令人不得其門而入,此時,好的詩篇鑑賞可以引領眾人登門入室,見著作者的心靈寄託,欣賞精緻的語言藝術,體味醇美的詩歌情韻。本文即以此心態,嘗試去賞析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田園詩篇──孟浩然〈過故人莊〉。
貳、作者傳略
孟浩然,襄州襄陽人,人稱孟襄陽。生於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新、舊《唐書》有傳。他的一生,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早年隱居時期(開元十六年以前)
孟浩然出身農家,家境殷實,自幼受儒家教育,他在〈書懷貽京邑同好〉云:「惟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詩禮襲遺訓,趨庭霑末躬。晝夜常自強,詞翰頗亦工。」可見他於此時期努力讀書寫作,雖隱居於鹿門山,實際是為應舉作準備。
二、赴京應舉時期(開元十六至十七年)
開元十六年冬,年已四十。他滿懷自信,赴京應試。開元十七年春,應試不第,令其十分憤懣、惆悵,寫下「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疎」(〈歲暮歸南山〉)、「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別王維〉)之慨嘆。無奈之餘,南歸襄陽。
三、漫遊吳越時期(開元十八至二十一年)
開元十七年冬還鄉後,孟浩然落第之不豫稍平靜,但仍無法排解,遂於十八年經洛陽轉赴吳、越遊賞,藉山水之樂,紓解心中鬱悶。寫下「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自洛之越〉)自嘲之語。接下來兩、三年間,他遊覽吳越之名勝,沿途留下許多動人詩篇。
四、晚年隱居時期(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
自吳、越歸來,孟浩然已漸入老境,隱居於鹿門山。此期間張子容休沐還鄉,二人飲宴唱和詩不少。韓朝宗曾邀之面見皇帝,為其所拒,可見他對仕途已淡然。開元二十八年,好友王昌齡來訪,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將癒,但仍與之飲宴甚歡,結果疾病復發,終於治城南園,享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詩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率真的抒寫個人情志,對盛唐詩壇具積極影響力。他寫了大量的山水詩和部分田園詩,故歷來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和王維齊名,世稱「王孟」。其五言詩,「天下稱其盡美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所為詩,文字恬淡,風神清絕,有《孟浩然集》傳世。
〈過故人莊〉一詩,乃孟浩然晚年隱居鹿門山時所作,描寫赴友人田莊作客之情景。表現作者與友人間純樸真摯的情誼,及對田園生活的喜愛,為孟浩然田園詩之名作。
參、詩篇賞析
一、結構
〈過故人莊〉採用順敘法,描寫赴故人田莊歡飲之情景。首聯點題,交代過訪故人田莊之緣由;頷聯寫自己應邀前來,映入眼廉的是綠樹、青山等自然美景;頸聯則是主客相見歡,把酒暢敘,閒話家常;尾聯表達在歡愉的相聚後,意猶未盡,遂定下重陽節再飲酒賞菊之約。以時間為線索,帶出整個事件的原因、經過與感想,將極平常的訪友之事,寫得既親切又意味深長。作者所捕捉的不是剎那間的心靈悸動,亦非清幽風月,或壯麗之山川景致,一切是如此的平淡普通,卻顯得自在輕鬆,百讀而不厭倦,彷彿就發生在你我週遭,那麼親切、真實而自然。俞守真言此詩之作法:「未說過『過』,先敘『邀』,既說『至』,卻敘『望』,到莊之後,還留後約,一路寫去,純任自然。」(《唐詩三百首詳析》,頁166)可謂的評。孟浩然就讓整個事件,按照時間,順理成章的發展,沒有特別的佈局或雕琢,只有自然與真切。
在事件的自然發展之外,孟浩然還善於運用人事與景物的交錯佈局,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首聯言人事,頷聯寫景物,頸聯再敘人事,尾聯則情、景交織。由一事一景起,終於人景已渾然為一,凝煉成一幅恬淡的山水田園畫。那不是工筆畫,是潑墨山水!
二、聲情
(一) 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此詩為平起式五言律詩,首句不用韻。按照格律,首句應為「平平平仄仄」,但此處卻作「仄平仄平仄」,其中第一、三字的平仄可以不論,第二、四字的平仄須分明,但第四字的平仄卻變了,此稱作「拗」,是一種特別的格式,並不犯律。首句就在作者的巧思之下,形成平仄密切交錯的句式,朗誦時更具波瀾,更富聲調變化之美。第二句則合於格律。
詩之開頭點出「故人」,說明二人是舊識,而且交情匪淺,於是老朋友「具雞黍」就顯得合情合理,「雞黍」雖是尋常飯菜,但對農家而言,已是最大排場。就在老朋友的盛情之下,邀請作者到家中作客,作客的地點是「田家」。此語一出,淳樸的農家景象馬上浮現於讀者腦海中,「田家」與「雞黍」互相照應,呈現不同於喧囂都市的靜謐,勾勒出一幅質樸的田園野趣,使人不禁心嚮往之,尤其主人殷勤的情意,更不忍拂逆。如此開頭,既照應詩題「過故人莊」,亦說明了兩人為至交,不用客套,而深摯之情誼自然流露,不著痕跡,卻極自然親切。
動詞的運用亦然,在老朋友的盛情準備--「具」之下,客人受「邀」而「至」,一切是如此的平常而自然,卻也透露出接下來將有一場相見歡之聚會。
(二) 頷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頷聯全合於格律,且對仗工整,平仄、詞性均完全相對,顯現整齊而和諧之美。此聯寫孟浩然應邀前來,看見故人所居住的田莊景色。近觀,眼見蔥蘢綠樹簇擁著淳樸莊園;遠望,青翠的山巒閑閑橫臥城外。簡短十字,一幅山水田園畫已躍然紙上,何必多言!「綠樹」、「青山」原為通俗字眼,作者安排詩中,卻不覺俗氣,反而滿眼翠綠,令人心曠神怡。「村邊」、「郭外」點出近景、遠景,讓詩中所營造的景致更具層次感。動詞「合」、「斜」二字下得極妙,化靜為動,讓不言不語的綠樹、青山鮮活了起來,一切是如此的生氣盎然,朝氣蓬勃,也照應了作者欲訪友時的雀躍心情。這是一幅色調和諧、景色怡人的山水畫,更是歡愉相聚的前奏。
(三) 頸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頸聯首句,按格律應為「平平平仄仄」,但此處為「平平仄平仄」,改動第四個字的平仄,和首聯首句相同,是為「拗」。其中「開軒」又作「開筵」,台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孟浩然集》、藝文印書館刊行之《全唐詩》,均作「筵」;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王闓運手批《唐詩選》皆作「軒」。採用「筵」字者認為,此詩從「故人具雞黍」寫起,採用范式、張劭二人相約歡飲之典故,故「開筵」是很自然的事,而且「開筵」與下一句的「把酒」相對,皆為飲宴之事,因採「筵」。採用「軒」字者認為,「開筵」與「把酒」皆為飲宴之事,意思重複,不如用「開軒」。筆者較贊同後者。因為「筵」為竹席,「軒」為窗戶,「筵」之意蘊實不如「軒」,而且「開筵」與本詩首句之「具雞黍」、第六句之「把酒」意思重複。詩乃極精鍊之文學,忌諱一再的重複,雖然二人情誼篤厚,但也不必一再提及飲宴。「開軒」予人之意象則全然不同,推開窗戶,迎接的是第三、四句的「綠樹」、「青山」,享受的是大自然鮮潔,不同於塵囂的空氣,就在如此的佳景、佳餚下,與佳人相聚,自是一樁美事!
頸聯為對句,描寫賓主二人面對著美麗田園,享受「雞黍」,把酒暢敘,一切是如此的自然親切,氣氛是如此的融洽愉悅,體現出主客之間深厚的情誼與農家恬靜的生活。其中「桑麻」借指一般的農作物,陶潛有詩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婦田園居〉)桑麻本是極普遍的農作物,而「話桑麻」表示二人把酒閒談的主題,只繞著農家之事打轉,無關乎身世感慨,無關乎紅塵名利,就是這麼普通,這麼平實,卻樸拙得具真味,彷彿久居桃源者,淡泊一切,與世無爭。而「開」、「面」、「把」、「話」四個動作,讓整個田家樸實的聚會生動熱鬧了起來,傳神地描繪出田家生活的情趣。
(四) 尾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尾聯的平仄全合格律。在故人熱情的款待之下,孟浩然愉快的作客,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詩人意猶未盡,遂寫下此聯,相約重陽日再聚。此非客套語,乃一片真心。「待到重陽日」再聚之因,或許是農家田事繁忙,難有空閒,唯有佳節,才便於宴客。另外,重陽節喝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隱含祝福友人之意。「還來」與第二句「邀我」相應,原本是被邀請作客,重陽節卻要不請自來,足見二人情誼篤厚,相聚甚歡,臨別依依,才會定下來日飲酒賞菊之約。但詩人不言再登門拜訪,卻言「還來就菊花」,讓重陽聚會顯得詩情畫意,尤其「就」字下得妙,雖是尋常字眼,用得巧,則格外傳神。楊慎嘗言:「《孟集》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之句,刻本脫一『就』字,有擬補者,或作『醉』,或作『賞』,或作『泛』,或作『對』,皆不同。後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升菴詩話》,卷六)尾聯在「就菊花」這美麗的字眼下,畫上句點,留給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菊花」本身的意象十分豐富,既清高靖節,又有祝福長壽之意,比喻主客二人皆非逐名利之夫,乃隱逸山林之士;所過的不是閒雲野鶴、枕流潄石的風流,而是純樸真切的田家生活。沒有高調,唯有自然。讀者透過此次的歡聚,亦可想像重陽之約,將又是一場濃情的饗宴。全詩於此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綿邈不絕的情韻。
本詩首句不用韻,偶數句的「家」、「斜」、「麻」、「花」押平聲麻韻。韻與詩情之營造,實頗為密切,據王易《詞曲史.構律篇》云:「平韻和暢」,又云:「麻馬放縱」。孟浩然採用和暢而放縱之聲韻,正可貼切的表達雀躍的心情,與故人相聚的歡愉。
三、意境
一首成功的詩篇,必有一種絕美的意境,提供眾人獨特的心靈饗宴。詩的意境之美,在於「意」與「境」的妙合無間,即「情」與「景」的水乳交融。童慶炳說:「情與景相契合而生意象。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詩的意象就會自然呈現出來。如果情與景的關係處理得特別好,到水乳交融的水平,那麼詩的意象就構成並昇華為意境,而意境乃是詩的極致。」(《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頁58)觀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詩人運用「雞黍」、「田家」、「綠樹」、「村邊」、「青山」、「郭外」、「場圃」、「桑麻」、「菊花」等農家景物,營造出恬淡淳樸的田園風光;並安排了「故人具」、「邀我至」、「開軒面」、「把酒話」、「還來就」等情感化的動作,帶出濃厚的情誼。其中「景語」似乎帶情,「情語」亦身處景中,一切是如此的自然天成,毫無刻痕,此詩之意境正是自然沖淡!方回評曰:「此詩句句自然,無刻畫之迹。」(《瀛奎律髓》,卷23)冒春榮云:「詩以自然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無須工巧。……五言如孟浩然〈過故人莊〉、王維〈終南別業〉……此皆不事工巧極自然者也。」(《葚原詩說》,卷一)二人所評甚是。
自然沖淡之詩境,既是田家風物之美,亦明詩人心境之閒適。所謂好詩不厭百回讀,淺嚐則覺其淡,痛飲則覺其醇。
肆、結語
分析詩之結構,得見詩人巧心安排,審慎佈局之功;辨其聲情,得見詩篇之音樂節奏美,得賞詩中濃郁的情思、雋永的情味;明其意境,得臻詩的最高境界,同臨詩人在煉心、煉情、煉言後之菁華,達成一場絕美的饗宴。所以一首乍看簡單的詩篇,多方咀嚼始得滋味,仔細琢磨方知神妙。觀孟浩然之〈過故人莊〉,可謂自然沖淡之極致,然不必斧鑿,毋須難字,卻情味雋永,字字動人。詩,就是這麼神妙!輕靈的叩動著你我的心弦,帶給我們豐美的精神享受,只要你肯讀詩,詩就會引領你進入它的國度,進行一場心靈崇美的交流。
月考試題分析
一、評量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影響:
1.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和步伐。
2. 提供教師一個自我成長的刺激和動力。
二、命題的掌握:
教師的認知和技巧的掌握是紙筆測驗命題成功的因素,故唯有朝著改進命題 技巧著手,使命題內容能配合教學目標,方能達到評量的真正目的。
三、試題難度分析:(以2年13班為例)
(一)國字注音:15%(秋美師出題,叔樺師分析)
題數--- 答對人數--- 母群人數--- 難易度--- 評鑑------ 鑑別度--- 評鑑-------- 分類參考
1---- ----31--------- 36--------- 0.8611---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2 --------34 ---------36--------- 0.9444--- 極易------ 0.2------ 尚可--------- 知識
3 --------29 ---------36--------- 0.8056--- 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4 --------31 ---------36 ---------0.8611---- 易 --------0.4----- 非常優秀------ 知識
5-------- 35 ---------36 ---------0.9722 ---極易------ 0 -------太難或太易 ----知識
6 --------30--------- 36--------- 0.8333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7 --------20 ---------36--------- 0.5556 ---難度適中 --0.9 -----非常優秀----- 知識
8-------- 33 ---------36--------- 0.9167--- 極易------- 0.2 -----尚可--------- 知識
9-------- 25--------- 36 ---------0.6944--- 中等偏易 --0.7 -----非常優秀----- 知識
10 -------30-------- 36---------- 0.8333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11 -------20 ---------36--------- 0.5556--- 難度適中 --0.4 -----非常優秀 -----知識
12------- 31 ---------36 ---------0.8611 ---易 ---------0.4----- 非常優秀----- 知識
13------- 32--------- 36 ---------0.8889--- 易--------- 0.7 -----非常優秀----- 知識
14------- 14 ---------36 ---------0.3889--- 中等偏難-- 0.4 -----非常優秀----- 知識
15------- 13 ---------36--------- 0.3611--- 中等偏難-- 0.5----- 非常優秀----- 知識
(二)注釋:20%
題數--- 答對人數--- 母群人數 ---難易度--- 評鑑 -------鑑別度 ---評鑑 ---------分類參考
1------- 30 ----------36 --------0.8333 ---易 ----------0.3 ------優良 ---------知識
2 -------33 ----------36-------- 0.9167 ---極易 --------0.3 ------優良 ---------知識
3 -------29 ----------36 --------0.8056 ---易---------- 0.4 ------非常優秀 ----知識
4------- 25 ----------36-------- 0.6944 ---中等偏易 ----0.7 ------非常優秀 ----知識
5 -------32---------- 36-------- 0.8889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6------- 30 ----------36 --------0.8333--- 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7 -------24---------- 36-------- 0.6667--- 中等偏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8 -------31 ----------36 --------0.8611 ---易----------- 0.4------ 非常優秀 -----知識
9------- 30 ----------36-------- 0.8333 ---易 -----------0.7----- 非常優秀 -----知識
10 ------25---------- 36 --------0.6944 ---中等偏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三)摘釋:5%
題數--- 答對人數--- 母群人數--- 難易度--- 評鑑 --------鑑別度 ---評鑑 ---------分類參考
1------- 26---------- 36 ---------0.7222--- 易---------- 0.8 -------非常優秀 -----知識
2------- 26 ----------36 ---------0.7222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3------- 32 ----------36--------- 0.8889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4 -------26 ----------36--------- 0.7222 ---易 ----------0.7 -------非常優秀 -----知識
5 -------28 ----------36--------- 0.7778 ---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四)選擇:40%
題數--- 答對人數--- 母群人數--- 難易度---- 評鑑------- 鑑別度 ----評鑑 ---------分類參考
1 -------20--------- 36 ----------0.5556--- 難度適中 ---0.3 -------優良 ----------理解
2 -------16 ---------36---------- 0.7777 ----易----------0.3 -------優良 ----------知識
3 -------25 ---------36---------- 0.6944--- 中等偏易 ---0.8 -------非常優秀------ 應用
4 -------20--------- 36---------- 0.5556--- 難度適中 ---0.3 -------優良---------- 知識
5 -------19 ---------36 ----------0.5278---- 難度適中--- 0.8 ------非常優秀------ 理解
6 -------18 ---------36---------- 0.5 -------難度適中---- 0.6------ 非常優秀 ------知識
7 -------28 ---------36 ----------0.7778 ----易 -----------0.1 -----不佳 -----------理解
8 -------6 ----------36---------- 0.1667 ----難 ----------0.6 -------非常優秀----- 知識
9------- 30 ---------36 ----------0.8333 ---易 ----------0.4 -------非常優秀------ 理解
10------ 27 ---------36---------- 0.75------ 易---------- 0.4------- 非常優秀----- 理解
11 ------15 ---------36---------- 0.4167---- 難度適中 ---0.8 -------非常優秀----- 理解
12 ------17--------- 36---------- 0.4722 ----難度適中--- 0.4 -------非常優秀 -----理解
13------ 31--------- 36---------- 0.8611---- 易 ----------0.3------- 優良 ---------理解
14------ 3 ----------36 ----------0.0833---- 極難 -------0 ---------太難或太易 ---知識
15------ 17--------- 36 ----------0.4722----- 難度適中-- 0.5------- 非常優秀 -----知識
16 ------35 ---------36---------- 0.9722 ----極易 -------0.2------- 尚可 ----------知識
17 ------18 ---------36 ----------0.5 --------難度適中 ---0.6 -------非常優秀----- 知識
18------ 29 ---------36 ----------0.8056---- 易--------- 0.4 --------非常優秀----- 應用
19------ 11--------- 36 ----------0.3056---- 中等偏難 ---0.4------- 非常優秀----- 理解
20------ 35 --------36 ----------0.9722----- 極易 -------0.2 --------尚可--------- 應用
(五)題組:20%
題數 ---答對人數 ---母群人數--- 難易度----- 評鑑 -------鑑別度 -----評鑑 --------分類參考
1 -------32 ----------36 ---------0.8889 -----易--------- 0.1--------- 不佳 --------知識
2------- 24---------- 36 ---------0.6667 -----難度適中 --0.3 ---------優良 --------知識
3 -------26---------- 36--------- 0.7222 -----易 ---------0.6 ---------非常優秀 ----知識
4------- 26---------- 36 ---------0.7222----- 易 ---------0.5--------- 非常優秀---- 知識
5 -------14 ----------36--------- 0.3889----- 中等偏難-- 0.8 ---------非常優秀 ----理解
6 -------27 ----------36--------- 0.75-------- 易--------- 0.4--------- 非常優秀---- 應用
7 -------19 ----------36 ---------0.5278------ 難度適中--- 1 ----------非常優秀---- 應用
8 -------15 ----------36--------- 0.4167------ 難度適中-- 0.2 ---------尚可 ---------應用
9 -------18 ----------36--------- 0.5--------- 難度適中 ---0.5--------- 非常優秀---- 應用
10 ------12 ----------36--------- 0.3333----- 中等偏難 ---0.6 --------非常優秀 -----應用
11------ 16---------- 36 ---------0.7777 ------易 ---------0.3 ---------優良 ---------理解
12 ------12----------36 ---------0.3333 ------中等偏難 --0.5 ---------非常優秀----- 理解
13 ------26--------- 36--------- 0.7222 ------易 ---------0.3--------- 優良 ----------理解
14 ------31--------- 36 ---------0.8611 ------易---------- 0.1--------- 不佳--------- 理解
15 ------29 ---------36 ---------0.8056----- 易----------- 0.1-------- 不佳 ----------應用
國文科教學觀摩
國文科單元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班級:8年13班
教材來源:南一第三冊第四課
教學節數:5節
設計者:吳叔樺
教學方法:講述法、問答法、啟發教學法
教學資源:《余光中六十年詩選》、蟬蛻、「我是小詩人」學習單、「余光中教授特展」海報、隨堂測驗
教學目標:
1. 認識作者余光中之生平與作品特色。
2. 了解〈聽蟬〉之主旨與內容大要。
3. 認識現代詩與〈聽蟬〉之形式特色,能分辨古體詩、近體詩與現代詩之差異處。
4. 能體會離愁與鄉土之情的可貴。
5. 具備運用修辭法創作現代詩的能力。
教學活動:
一、準備活動──引起動機
(一)再傳弟子:說明老師是余光中的學生,故他們是再傳弟子,激發其榮譽感與興趣。
(二)蟬蛻:以蟬蛻之殼說明詩中之「金鋸子」,誘發其興趣。
二、發展活動
(一)作者介紹
1. 余光中的生平。
2. 創作生涯60年,詩風多變。
3. 作品特色:融通古典與現代,兼採中國與西方。
(二)題解講述
1. 選自《隔水觀音》。
2. 創作背景:休假屆滿,離台前夕。
3. 創作主題:離情依依。
第1節
(三)課文講讀
1. 第一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2. 第二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3. 第三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4. 第四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第2節
5. 測驗本課注釋
6. 第五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7. 第六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8. 第七段之大意、字詞、注釋、修辭
第3節
(四)深究鑑賞
1. 形式之美
(1) 結構布局。
(2) 韻律節奏。
(3) 請同學朗誦,體會聲情之美。
2. 內容之美
(1) 主旨:抒發離情,詠物→抒情。
(2) 情感之波折:由故事之回想→別後之惆悵。
(3) 意象之營造:熱鬧→秋、歇、斷→空。
三、綜合活動
(一)腦力激盪:「我是小詩人」新詩即席創作
(二)請同學利用假日參觀「余光中教授特展」,時間:10/3到10/24,地點:中山大學圖書館3F。
第4節
(三)問題討論
(四)應用練習
(五)習作練習
第5節
附錄:「我是小詩人」學習單
欣賞余光中的〈聽蟬〉,沉醉於優美的韻律與節奏,驚豔於眾多的修辭美句,你是否也躍躍欲試?余光中曾說:「才華就像金礦一樣,你要一輩子持續挖掘,不知道能挖多久,挖多深!」現在,挖掘你的才華,激發你的潛力,以校園生活或景物為主題,創作一首四句以上的小詩吧!詩中須運用至少兩種修辭法。範例:〈二年十三班〉:「二年十三,人才濟濟。有朝一日,飛龍在天。」接下來,就換你大顯身手了!
我是小詩人:
我的詩題:
詩的內容: